海峽土生華人族群
又被稱為峇峇娘惹
他們非常重視中華傳統祭祖禮儀,
更遵循歸根落葉的祖輩代代傳承下來嚴格規矩實踐祭祖如祖在的精神,
一般上比新客華人更傳統更講究祭祖祭品和禮儀。
馬六甲峇峇娘惹族群都會在
每年除夕,清明,七月,和先人忌日舉行祭祖儀式,
他們稱為 Sembahyang Abu,
也就是此篇“七月祭”主題的分享。
峇峇娘惹祭祖的祭品除了擁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閩南料理精髓,
如鹹菜鴨湯,豬肚湯,魚鰾湯,和雜錦蔬菜等等,
峇峇娘惹更會烹調出具有閩南和當地料理相融色彩的菜餚,
如 Babi Pongteh (豆醬椰糖燜豬肉),
Babi Chin (甜香燜燒豬肉),Hati Babi Bungkus (豬肝丸),
Bakwan Kepiting (蟹肉丸湯),Itek Sio (鴨燜燒),
Ayam Buah Keluak (黑果燜雞),等等。
此外,還有提供本地特色的娘惹泡菜(Acar),
甚至三霸辣椒醬(Sambal Belacan)給祖先享用副食和當蘸醬進食;
檳榔栳葉和煙草更是不可缺少之一的祭品,
因為峇峇娘惹受到本地馬來族嚼檳榔栳葉和抽煙草的習俗;
娘惹更會準備具有本地色彩的糕粿;
這些特有的本地化祭品完全沒有出現在中華傳統祭祖祭品,
反而造就形成馬六甲峇峇娘惹祭祖祭品唯有獨殊的特徵。
今年農曆七月,
我感到慶幸有機會到一位居住在梳邦的馬六甲峇峇家中
去參觀他在七月祭祀祖先的整個過程,
讓我大開眼界見識馬六甲峇峇娘惹堅持執行祭祖的文化傳承。
蔡彼得告訴我馬六甲峇峇娘惹會在農曆七月內提前祭祀祖先,
更不宜在農曆七月十五日當天祭祀祖先,
這習俗與新客華人的傳統有別,
一般上新客華人會在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祭祀祖先。
我有觀察某些馬六甲峇峇娘惹會在家裡奉祀祖先神主牌,
也有少數馬六甲峇峇娘惹家中沒有奉祀神主牌,
有的則會把祖先遺照掛在牆上但沒有日夜奉祀。
蔡彼得講述一般上峇峇娘惹會在祭祖的前一天,
焚香請祖先回家享用豐盛的菜碗果糕等祭品。
如果家中沒有立祀祖先神主牌的話,
他們則會在祭祖前一天焚香面向天空
請祖先次日回到家裡接受子孫奉祀的豐富祭品。
蔡彼得還告訴我一項必須遵守慎重的規矩,
峇峇娘惹準備烹調祭祖食物的過程是不允許品嚐調味,
如果品嚐祭祖食物烹調味道的話,
這些食物是不被允許用來祭祖;
原來根據馬六甲峇峇娘惹的傳統,
祖先還沒有祭祀享用之前,
先嘗試調味是對祖先不尊敬。
我心想如果沒具有高超的廚藝技術
是根本無法傳備祭祖食物的色香味,
真是難如登天!
馬六甲峇峇祭祖的食物有主要偶數菜碗,
一般上娘惹會準備十二碗不同的熟食,
後來因十二碗不同的熟食要耗費長時間準備,
如今已經簡化成八碗熟食甚至四碗熟食;
娘惹泡菜(Acar),蘸醬和三霸辣椒醬(Sambal Belacan),
以雙數奉祭;
甜米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主角
更是閩南人重要祭品之一,
主要以糯米,椰漿和椰糖製成,
糯米煮熟後因有黏性象徵子孫凝聚團圓;
一副三牲或五牲,這是閩南人祭祖是不可缺的主要祭祖牲醴,
三牲包含一塊豬肉,熟全雞和熟全魚,
如加上熟全鴨和卵則成了五牲;
傳統娘惹糕點;
當季盛產的水果,
但水果一定要剝開皮露果肉才能讓祖先享用食飽,
祖先被“請回家吃飯”時,是“嗅”而享食;
檳榔栳葉和煙草,更是不可缺少的祭品,
因為峇峇娘惹是受到本地馬來族嚼抽習慣的影響。
除了此外,峇峇娘惹一定會準備一盆盛水和手帕,
盆內置一個玻璃杯放在凳椅上,
主要讓祖先回來先淨手再進食。
其中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色,
即峇峇娘惹會把三段蔥穿串擺在熟食上,
據說如此的規矩能夠讓祖先滿意享用熟食,
這更是馬六甲峇峇娘惹祭祖的僅有特色,
此與中華傳統祭祖有別。
峇峇娘惹也會遵照傳統把雞鴨的腳腿塞入肚內,
再把翅膀交叉安置在雞鴨頸項和頭部之間,
然後把雞血塊和鴨血塊各擺在雞鴨頸背上,
內臟則擺在雞鴨身的後下方,
如此形成馬六甲峇峇娘惹牲醴獨有擺飾的特色。
如果沒有熟練的功夫技巧是無法把安置雞鴨腳腿和翅膀,
這不是一種簡單超凡的技術。
蔡彼得有條不紊的在櫥櫃上把酒杯,茶杯,調羹,筷子,
依照順序擺在香爐後方;
再把八樣各式娘惹泡菜,蘸醬和三霸辣椒醬擺在筷子後端;
供桌前段擺放兩排五碗飯裝滿尖共十碗飯;
擺放四碗主要熟食;
三副五牲;
一盤切段甘蔗,一碟甜米糕和兩串香蕉;
當季水果和糕點圍繞着十碗飯,四碗熟食,三副五牲;
每個家庭都有一套自己家傳祭祖祭品的排擺。
這就是馬六甲峇峇娘惹族群的七月祭,
他們稱為 Sembahyang Bulan Tujuh。
祭祖儀式開始之前,
我目睹蔡彼得吩咐其長子把籬笆門打開,
先焚香後到屋外去拜門神以便門神讓祖先能夠進屋內接受祭祀,
然後再面對天空迎請祖先進屋上桌享用豐盛的祭品。
他進屋後把兩枝香插入杯的左邊,
再次插兩枝香進入同一個杯内的右邊,
這是代表一對祖先夫婦,
一共有兩個香爐和八個杯,
代表十對祖先夫婦。
上香相隔十分鐘左右,
蔡彼得拿兩個舊時代硬幣當着茭貝,
然後投擲茭貝請示祖先是否已經請進屋內接受奉祀祭品。
只見茭貝顯示一陰一陽即是允茭,
他轉身告訴我祖先來享用祭品了;
這種儀式沒有出現在中華傳統家祭儀式上。
此時讓我思考每逢祭祖時,
如果沒有經過這個儀式,
我們一般上根本不會知道祖靈是否有回家接受祭祀。。。。。。
當香燒經四分之一時,
蔡彼得就會添增焚香插在香爐和杯中,
不讓香火在祭祀過程中熄滅。
約過了一小時,
蔡彼得的叔父和叔伯兄弟姊妹依照順序跪在地板上給祖先拜香
然後各把兩枝香插入杯中的左邊和右邊。
這時候,蔡彼得與他的叔伯兄弟燃點香煙,
再把每一支香煙放在香爐和杯口上供祖先飯後享用。
蔡彼得在家中舉辦的七月祭歷經兩小時後,
他再次投擲茭貝請示祖先是否已經用餐完畢,
茭貝出示允茭即是祖先用餐完畢,
整個七月祭就如此進入尾聲了。
他的長子在籬笆門口放上一片鍍鋅瓦片,
再把摺製銀紙元寶放在鍍鋅瓦片上準備焚燒給祖先,
蔡彼得先把祭祀過的生菜水圍繞著摺製銀紙元寶在焚化。
一般上峇峇娘惹會用帶根菜心燙軟後放在碗裡加水,
如果買不到菜心可以用生菜來代替。
這個水用來“畫界線”表明:“這些銀紙是我家祖先的,外人不可領取”。
如此就結束了七月祭馬六甲峇峇娘惹對祖先的感恩孝思懷緬。
蔡彼得還透露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某年除夕祭祖時,
他的祖母因臥病無法執行祭祖儀式,
並由他的姑母代勞執行除夕祭祖。
當時已經接近中午一時,
他的姑母無論如何投擲茭貝,
就是無法獲得祖先的允茭,
心中焦急不知是好,
即刻請示臥病的母親,
其蔡彼得的祖母不假思索前往祭桌,
投擲茭貝即刻便獲得祖先的允茭,
當時讓他們一家人感到不解心中疑惑。
在大年初二臥病的祖母往生,
原來蔡家祖先要臥病祖母執行最後一次祭祖儀式,
這個謎團令人感到太玄了,
寧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無,也。
後記:
(一)
土生華人或 Peranakan 是指明清年間,
華人出洋到東南亞國家貿易而在異鄉歸根落葉成家立業開支散葉,
仍然依舊執行中華傳統文化,節慶,飲食,祭祖和禮儀等等,
並與當地的文化圓融而形成具有當地色彩的土生華人文化。
土生華人大多數是祖籍福建,
他們承繼約有80%的福建傳統文化
並與20%的本土文化相融而形成各區域的土生華人文化色彩。
比如海峽土生華人,又稱為峇峇娘惹,
具有馬六甲,檳城和新加坡三地差異文化空間和色彩。
馬來半島東海岸也有東海岸土生華人,
既是吉蘭丹土生華人和登嘉樓土生華人。
此外,印度尼西亞的各區域也有土生華人,
如爪哇土生華人(泗水,三寶壟,丹格朗等地區),和
蘇門答臘土生華人(占卑,巨港等地區)。
泰國南部的普吉島上也有普吉島土生華人族群。
土生華人在當今社會仍然執行中華傳統節慶,
如年廿四送灶神,除夕祭祖,除夕團圓飯,迎新正,拜天公,慶元宵,
清明祭祖,端午祭,七月祭,中秋食月餅,冬至祭及祖先祭日祭祖。
經過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的殖民歲月,
某些土生華人也有改變中華傳統信仰成為天主教徒和基督徒,
他們仍然慶祝華人傳統節日,
如除夕團圓飯,新正拜年,端午,中秋和冬至等,
但沒有奉行中華傳統拜神明和祭祖的習俗。
(二)
新客華人
是清末年間或二十世紀初從中國福建和廣東到東南亞的華人,
因為當時中國內戰貧窮清苦民不聊生,
華人唯有離鄉背井出洋謀生為上策。
某些新客華人移民到南洋經商定居;
有的新客華人來南洋依親,找工作謀生,甚至接濟原鄉家庭;
有的不幸者則是被當賣豬仔或苦力為解濟原鄉困窮的家庭。
(三)
馬六甲峇峇娘惹家庭
都擁有祖輩代代傳承祭祖的傳統儀式和祭品,
雖然家家戶戶都有各自一套祭祖方式,
但他們非常重視中華慎終追遠的美德。
以下分享四位馬六甲峇峇朋友的傳統七月祭。
给你细心赞赞。
贊哪一方面???
你還沒有告訴我三姨丈是誰???
没有人爱不要紧自己爱自己了啰!
我哪里知道是谁?
等我去問扇娘娘…….
看完這一篇,我傻傻地跑去按推薦。
哈哈,絕對是好文。
這拜祭的十位祖先是十世祖的意思嗎?
亦或者是五對祖先,五世祖?
謝謝風子的推薦,
可惜你無法推薦,只限推薦團員有權推薦。
彼得的十碗飯代表十對祖先。
我家則用五碗飯代表五代祖。
我的另一位朋友是以七碗飯祭祖代表七代祖。
那是不是有規定必須祭拜多少世的祖先?
我時常看母親拜祖先都是限於神祖牌上的所寫的先祖名字。
有時候會覺得是時候要學學這些了,
因爲以後應該會由我來做吧?
事實上,這是沒有一定的規矩。
一般上是依照依個人家裡代代相傳的習俗來奉祀祖先。
依據我的調查,一共有兩種:
1. 有些家祭是以飯碗數量來祭祀祖先,
如果12位,就擺12碗飯。
2. 有些家祭是以五代,七代或九代為標準,
但沒有一定規定的。
另外,關於祭日祭祀方面,
一般上五代以上的祖先是沒有做忌,
五代祖先以上的祖先納入春秋二季,
即是清明和七月半祭祀。
但是我家除了冬至早上祭敬湯圓之外,
我家還得祭祀飯碗和菜碗等,
這是金門人的自古以來的祭祖傳統文化。
謝謝歡迎你的交流。
風子,有遠見要開始學習祭祀祖先,
這樣才不會把我們的傳統文化流失,
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功德,
你祖上一定會很高興。
請問令堂如何處理菜碗,水果,糕點等等。
道來分享。
樂松哥,近幾年少回家,每次回去都匆匆忙忙,
母親拜祭祖先的詳情真的沒多加留意,
我只記得白斬雞(未切)一定有,腳要塞進肚子。
還有一些祖父生前喜歡吃的食物,
我家神祖牌,只寫上曾祖父,曾祖母和祖父的名字。
所以母親都準備三個位子。
拜前,拜后都有投擲茭貝。
我也是看到這篇文,才想起是時候要學了。
謝謝你的分享。
請問你家中有幾個神祖牌?
可有放椅子???
謝謝你學習成功。
我家神祖牌只有一個,祖先名字有三個。
拜祭時放有三張空椅子。
你家有放椅子,蠻傳統。
我家神主牌也是一個,
除了有曾祖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生卒日期外,還有列出陳氏歷代祖先。
希望你能夠分享冬至祭祖和除夕祭祖文章。
祝福你。
我没有拜拜耐心的。
我的男人如果很爱拜,他自己张罗拜拜,我负责拜过后吃吃。
謝謝三姨的留下腳印和心言。
三姨吃過祭祀品肯定獲得祖佑吉祥。
請問三姨丈是誰???
好难得你们还有祖辈的旧照片
我家就只有我爷爷的照片
我连我奶奶的样子都没有见过
这是一篇好文章啊!
敏,
謝謝妳耗費時間閱讀“七月祭”評語。
我老家尚有當年曾祖父在廈門攝影照片及曾伯祖的手畫照。
請妳推薦這篇文章。
謝謝。
怎样推荐?
按了好几次都没有反应!
這我不了解。
請妳向瘦總反映。
謝謝。
如果是根据以前的系统的话
推荐要由相关的社长推荐
比如micky & wisegleam……
我们属于平民百姓
是没有那个推荐的权限
我在花国的时间
也只给推荐过两次(如果没有记错的话)
原来如此!长见识了。
看来他们很爱榴莲和山竹。
凡人花友,
謝謝妳的閱讀。
事實上,不是他們喜歡榴槤和山竹,
根據,蔡彼得告訴我因農曆七月正巧是榴槤和山竹盛產期間,
所以馬六甲峇峇娘惹會用當令水果祭祀祖先的。
至於,除夕祭和清明祭的水果也不一樣,
這得看當令的水果,
否則會用糕點取代。
之前就读了你这篇,很棒。很详尽的记录,很用心的分享。谢谢乐松!
早一阵子我和美国友人说起峇峇娘惹的风俗文化,发觉自己的知识停留在小学或中学的教科书里,其实没懂多少。 能说的比较详尽的,竟然是峇峇娘惹的食物很好吃!
那十碗尖形的米饭,不容易摆置吧? ^^
照片都很赞,取景角度好,常有眼前一亮之感。
最近有機會認識土生華人文化,
所以接下來會有更多田野報導土生華人文化。
希望藍湖來支持並與友人分享及推薦。
事實上,土生華人文化比新客華人文化更完整,
目前土生華人仍然堅持保留土生華人文化,
但某部分的新客華人則選擇一切從簡。
請問藍湖有祭祖嗎?
如有請分享。
那十碗尖形飯是取自倒扣方法呈現。
記得平常吃飯時,
千萬可別把飯弄成尖起來,
是很“辦當”的,
只有祖先才能夠享有如此的特權。
我原本想增寫在“七月祭”文章內,
後來放棄等待有緣者來提問。
沒思想到是藍湖………
Lo松哥,不冒犯啦,你言重了。
当然我理解也同意你所言。
(回答: 只在特定节日。)
事實上,你的意見也是合理的。
始終要從簡到什麼程度?
我記得祖父建在時,
逢新正和生日,
我們都會跪拜祝賀,
現在“含剝燃”成為“文明”,
一聲賀喜一手領紅包,
真不明白是否是文明腐蝕了傳統 !!!
阿九哥,可別慌,
俺只是說心裡話罷了,
因為自從接觸土生華人文化後,
讓我感觸深多,
為什麼土生華人能夠堅持自身文化?
反而我們新客華人不能呢?
一切都要文明 !!!
保留传统是一种美德,但也不能盲目跟从。
传统和改造,始终会受到认同,只是在不同的时空和阶段。
愿你,在传统与文明的交融之下,进化成最好的人。
p/s : 我不想离题,你这一篇记载,非常精彩。和你的对话,也只是文章的一段小插曲,当然不慌也不张。哈。
感謝阿九哥的交流對話。
與您的對話也給我新的啟發將來要發文的內容,傳統和文明。
哇,開眼界。
這個真的很講究。
謝謝分享。
回頭再來細讀
謝謝素欣來閱留印。
阿松哥,这个拜祭感觉很破费,能否从简?
(我指budget。)
阿九哥,
這個問題嘛….. 見仁見智,
有些家庭會很隆重祭祀,
有些家庭則簡單,因人而異。
只要阿九哥喜歡,樣樣都行,
畢竟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家祭規矩。
如果我們由繁從簡至零的方面探討,
那麼傳統文化不是消失了嗎?
我想不通,
為什麼其他民族可以完整把自身文化保存下來並自豪分享,
反觀我們華人什麼都要方便,從簡…….
請問那麼留下了的是什麼?
請問阿九哥身為華人,可曾否穿上華族服裝出現在公眾場所?
抱歉,如果有得罪冒犯阿九哥的話,
請包含見諒。
采用浅蓝背景,还有天空一抹蓝。你这样的装修搭配也ok。
謝謝九哥的讚言。
遲些才會進一步裝潢。
好丰富的一餐七月祭。西西不是拜拜的。请问祖先拜拜完,
可否一起享用?那么你如何知道祖先用餐完毕?
一般上祭祖完畢,
家人會一起吃祭祖的祭品,
那麼才會得到祖先的庇佑。
請再仔細讀有關祭祖完畢。
通常家祭祖先完畢,
應用古幣或硬幣或茭貝來請示祖先是否已經吃飽,
然後投擲茭貝,
如果一陰一陽,是食飽了,
如果獲得兩個陰或兩個陽,就是還沒吃飽。
請問喜喜恩拜什麼的?
我是之前阅读过了。不过你加上“如果一陰一陽,是食飽了,
如果獲得兩個陰或兩個陽,就是還沒吃飽。”
就明白了。
喜喜恩是拜阿门的。
喜喜恩,
拜阿門,能夠了解中華傳統祭祖是一件好事。
說不定,將來喜喜恩要問阿門時,也可以用這種方式。
謝謝喜喜恩來留言。
来看拜拜。
乐松是baba后裔?
非也·,
俺是新客。
請問九哥是峇峇後裔否?
会不会太繁文缛节?我晕。。。。
請老客客,暫時先別暈,待我解說。
雖是繁瑣,難道要失根斷層文化傳承 !
如果一切從簡的話,
我們將會變成披著華人皮的二毛子,
連老外也會瞧不起 !!!
樂松哥,
一切從簡的趨勢,似乎一發不可收拾。
如果家祭要從簡,那麼要從簡到什麼程度???
恭喜乐松V5首篇新文发表成功……
很特别的peranakan 文化~祭祖仪式比现代人严谨很多~
海姑娘,謝謝妳的光臨閱讀七月祭。
他們的文化正是承傳了儒釋道三合一的文化和教育,
比我們新客華人更華人。
如果失去了這一塊土生華人文化,
我們就會失去中華色彩。
反觀馬來族和印度族都能夠把他們的傳統文化完整保留,
我們呢?
值得深思。
有个前同事,是baba后裔,嫁了给巫裔,信了回教,依然在华人新年派红包……
海姑娘,這得看個人的意願,因人而異。
我的舅表姑媽嫁給馬來籍丈夫,仍然發紅包,
她的子女講一口閩南話。
有的一切隨夫,不再注重華人禮節。